top of page

萃取的變因 (二)


變因之四:烘焙

越是淺烘焙的咖啡豆失重越少,所保留的成分(酸)也就越多,因此大家習慣將淺焙與「酸」劃上等號。一般人並不知道咖啡是種水果,有酸實屬正常。跟其他水果一樣,咖啡的各種酸甜令人愉悅,而其「酸澀」卻也讓人皺起眉頭。

影響酸質的主要因素是「成熟度」。成熟度又分為烘焙前與烘焙後兩種。烘焙前的成熟度是指咖啡櫻桃採收時的狀態- 因此等級越高的咖啡豆大小形狀會越一致。 烘焙後的成熟度是指養豆期間的狀態- 咖啡豆內部是否已完成化學分解反應。將咖啡豆想成是剛採收下來的蘋果或許比較好理解。剛採收的蘋果或許已熟成,此時有令人愉悅的酸甜;又或許還未完全熟成,此時風味仍帶有一些酸澀,待放一段時間後逐漸成熟,酸澀也轉變為酸甜。

不同的烘焙度會造成不同的失重比,因此就算是同一支豆子,不同的焙度下所含的成分也會不一樣。中深焙的咖啡有許多成分在烘焙的時候揮發,萃取時的粉水比例相對就會較低。淺焙的咖啡既然保留了更多的成分,萃取率與水粉比相比之下自然更高。淺焙的咖啡豆因為失重少質量較重,比較容易下沈,如果不磨粗一點,或是藉由沖煮手法去持續攪動咖啡粉,過濾層很容易阻塞注,造成萃取不足或過量。

變因之五:悶蒸

在悶蒸的過程,咖啡粉因注入熱水引起熱脹冷縮,在吸進熱水的同時,咖啡粉的細胞壁排出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空氣與水溶性的芳香物質,咖啡粉所含的成分因此溶解,造成濃度轉移。

悶蒸的重點在於咖啡粉能不能均勻的吸收到水分,而影響水分吸收的因素是咖啡粉釋出的空氣量,因此要注意豆子的狀態,呼出的空氣越多越快,吸入的熱水也越多越快。若咖啡粉膨脹大,怕吸水不足,又吸入空氣(此時可斷水沖煮);若膨脹小,又怕吸水太快溶解度高(此時可不斷水沖煮)。因此太過與不及都不好,空氣量多的時候磨細些,空氣量少的時候則可磨粗些。剛烘好、深烘焙、烘焙時間長與粗刻度研磨的咖啡豆含有較多的空氣量。

悶蒸時若不攪拌,則要注意:

- 注水時水流要越低越柔越好(重點在弄濕咖啡粉)

- 觀察粉層膨脹的狀態

- 咖啡粉吸水的速度。

變因之六:細粉

細粉的優點:

- 增加咖啡風味的層次與豐富性

- 讓濾紙上半部充滿細粉,讓熱水可以集中通過下方咖啡粉層, 增加萃取率。

細粉的缺點:

- 雜澀味的產生

- 篩粉太徹底導致味道太乾淨、無層次

- 造成過濾層底部阻塞。

變因之七: 注水高度

悶蒸時的注水高度要低,給水要柔、慢。再次注水時要考慮到高度與豆子的質量。萃取細刻度、質量重的豆子時,高度要拉高,讓咖啡粉可以在水中跳舞,避免下沈引起底部阻塞。然而高度太高又可能過度攪拌而萃取出不好的味道。高度也影響著水溫的高低,若注水高度低,則水溫變化不大;注水高度高,水溫下降比較快,因此可以藉由注水高度來調整味道的萃取。

變因之八:斷水或不斷水

不斷水時,壺內的熱水溫度變化較小,對於風味的前段可以有較多的萃取,口感自然比較清爽與柔和。而斷水萃取時間較長,壺內溫度下降幅度比較大,對於中段的味道可以有更多的萃取。採取斷水法時,斷水的時機與水量大小決定了你想萃取的風味。想要明亮的酸,清爽平順的口感,那就將更多水量放在前面的注水;若是想要濃郁厚實的口感,那就將更多的水量放在後面的注水。

變因之九:水質

一杯咖啡裡面,有百分之9 8 以上都是水,水對了,好咖啡的要素已經成功一半;水錯,一切都錯了。記得上豐哥課時,沖煮咖啡的水要取 TDS 值150 。後來才知道SCAA 出版的Water Quality 一書中,早有記載 TDS 爲150 的水沖煮咖啡時得到的評價最高。 根據Water Quality 一書所記載,低TDS 值的水煮出來的咖啡會偏酸,因其所含鹽類偏少,而鹽類可以減緩咖啡粉中酸性物質的釋放,因此會溶出較多的酸。高TDS 值的水煮出來的咖啡較無香氣,帶有刺激與澀感。記得當初上豐哥的課時,也有以不同TDS 值的水沖煮咖啡。印象中用RO水煮出來的咖啡偏淡,沒有立體感,但酸其實還好,而用TDS 值的水沖煮出來的咖啡感覺粗糙不順口。 關於水可以著墨與研究的地方很多,以TDS 來說, 雖然數值一樣都是150 ,但其中的溶解物質絕對不可能一模一樣,其他像是PH 值與酸鹼度都有可能對風味有所影響。問題在於, 在實務上我們要要鑽研到什麼程度?以在高雄與溫荷克的經驗來看,TDS 150 的水所沖煮出來的咖啡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,如此看來, TDS 150 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標準。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Categories
Archive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